卢氏古八景
一、综述
卢氏县,位于豫西伏牛山区,山川秀丽、底蕴厚重,曾有“八景”为人所乐道。这些景点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东涧瀍桥:位于高村,因洛河涨水曾淹没村庄,皇帝赐名“高村”。为了方便群众通行,县令在东沙河上建起一座小拱桥,该桥在清光绪年间已不复存在。
高村古渡:位于洛河滩,附近有万寿宫和八蜡庙,清代洛河上没有大桥,群众往来皆靠渡船,形成了独特的渡口风景。
南寺晓钟:在文峪乡政府所在地南窑村的南边山坡上有兴国寺,每逢初一、十五,钟声响彻洛水两岸。
西照晚霞:位于洛河南岸的照村,冬日太阳北移时,落日常在此地辉映,景色优美。
洞庭明月:位于城西五里的洞庭沟,景色晶莹剔透,宛如明月海上生辉。
柳林烟雾:在卢氏县城北关经峰云到杜关的老路上,柳林被薄雾笼罩,仿佛笼着轻纱。
铁岭层云:铁岭的最高处视野开阔,新建有停车场、观景长廊等设施,吸引游客避暑休闲。
二、八景简介
东涧瀍桥位于卢氏县城东门口,古“文华门”前及东沙河(古称涧河)上。古时,卢氏城东门有护城河亦称瀍河,河上架有木板吊桥。桥下水清见底,行人往来桥上,身影倒映水中,甚为好看。东临有涧河与瀍河并行南流入洛水,东北有虢台行宫,东过涧河有万寿宫(后人称蛮子庙),风景宜人,被誉为卢氏古八景之首。
高村古渡位于卢氏县城东1.5公里处,与高村毗邻。高村古渡系卢氏四大古渡口之一,称“永济津”。1960年洛河大桥建成,渡口废。古时,此渡口是洛河位于卢氏的主要渡口,行人络绎不绝。一叶扁舟,往来横渡,接客送货,朝暮不息;两岸杨柳依依,伏龙山、文山、武山与洛水相映成画。
南寺晓钟旧有兴国寺亦称南寺,位于县城东南洛河大桥南端,处洛水南岸高台之上,与县城遥遥相对,后有伏龙山、文山相衬。寺内殿宇雄伟,古柏苍翠,寺西有一钟楼,悬一大铁钟,口阔四五尺,高六七尺,昼夜均有和尚撞钟报时,其声嗡然,余韵颤动悠扬,可闻10余公里。每当晨曦微露,薄雾罩寺之时,洛水两岸,万籁俱寂,洪钟忽鸣,声动县川,人们闻声而起,开始一天劳作。
西霞晚照位于卢氏县城西10公里涧北村西黄村桥处。此地两山对峙,峡谷幽深,犹如石门中开,被称作“霞子口”。每当日掩西山,别处已无阳光,唯此山口尚有一束阳光掠过望云庵,照射到城南一村庄背后的山坡上,此村因名“照村”,此景因名“西霞晚照”。古时县城西关设有一阁,曰“观霞阁”,专观照村晚来风光。
洞庭明月位于卢氏县城西北2公里处洞清沟,古名“洞庭沟”。村里有一洞庭湖,湖北岸有一株高大月亮树,每月望日(月圆之日,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之夜,站在洛河南岸的照村岭远眺,可看到挺拔的月亮树倒映湖中,树梢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
柳林烟雾位于卢氏县城东北3公里东沙河两岸。该处土地肥沃,旧时柳树丛密,形成十里柳林,村子被称作“柳林村”,是通往山西、陕西之大道。优越的地理条件,引来无数人家在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群。每到清晨,前后十数里炊烟袅袅、晨雾缭绕,烟雾交融,似百丈游丝飘荡,万米云锦蔽空,蔚为壮观。
熊山积雪熊山即熊耳岭,位于卢氏县城南30公里处,系熊耳山脉在卢氏境内主峰,最高处海拔1569米。此山矗立群山之中,高险挺拔,山上山下,气候迥异。峰顶背阴处,积雪至夏日不化,故有“熊山积雪”之景致。
铁岭层云位于卢氏县城北20公里处。光绪版《卢氏县志》载:“铁岭,为邙山之腰……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也。”“在县北二十里有一杨家寨,宋将杨延钊于此屯兵……”古时,晴日登岭展望,只见山岚似云海,云海缠绕于群峰之腰,群峰如波涛,蜿蜒起伏,一望无际。
三、轶事典故
高村在卢氏人、起码在县城附近的人心中地位是很高的。他们传说这个地名是皇帝赐的,外地人都不信,但卢氏人信。他们说,由于地处洛河边,村庄就在河滩之上,只要洛河涨水,就要淹没这个可怜的村庄,这件事惊动了皇帝,皇帝就给村子赐名“高村”,据说,后来洛河水真的再没有侵扰过。高村西临东沙河(当地也称涧河),自北而来的东沙河和小瀍河在高村交汇,使这里的水流陡增。为方便群众到县城(高村到卢氏古城东城门1000步之遥),县令就聚集民工在东沙河上建起一座小拱桥。这座拱桥在清光绪年间已不复存在。
高村地处洛河滩,村子旁有万寿宫和八蜡庙。据传这个“宫”和“庙”都比较灵验,在洛河之北,和洛河南岸的兴国寺隔河相望,都是善男信女们的朝圣之地。清代,洛河上没有大桥,群众往来皆靠渡船。而作为河滩中的植物尤以不怕水的柳树为多,倒成了一道山乡难得的风景。而信奉佛、道的人们不辞辛苦在洛河上南来北往,于是也成就了“高村古渡”。
在文峪乡政府所在地南窑村的南边山坡上有“兴国寺”,当地人俗称“南寺”,每逢初一、十五,悠悠的钟声响彻洛水两岸。孰知,南窑之所以叫“南窑”,是解放前的一个古寨,在今天村子的半山腰上,当时群众凿窑洞而居,在卢氏,这样以“窑”命名的村子多有窑洞。而旧时的兴国寺则在洛河之南、乡政府东侧,早废,信徒们便在废弃的村寨山坡上再建寺院——兴国寺。
在洛河南岸、横涧乡境内有一个小村子叫照村。冬日,太阳北移,落日常在望云庵与黄村之间的洛河上空,余晖刚好可以辉映在今天的照村地盘,真可以“停车坐爱枫林晚”了,照村后有乔家窑,是最晚看到落日的地方。“隔山看日头(太阳),碰坏脚趾头”是卢氏山区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在山里看见日头要落山,其实很快就天黑了。但在照村,这里的日头是实实在在的落山,不存在有“碰坏脚趾头”的风险。
卢氏地处熊山洛水之间,地广人稀。洞庭在什么地方,很多卢氏人不知道,县志中唯有“洞庭明月”配图,却没有任何地名显示,查阅不少资料,仅发现杜关有西湖和西湖岭(现属于官道口镇永渡村),仍未知洞庭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本小册子中有“洞庭沟,城西五里”,这才将西湖岭与洞庭沟区分开来,但询问多位城郊本地人,皆言不知(翻阅1990年版《卢氏县志》,在各自然村索引中有“城关镇黑马村洞清沟”,应该就是“洞庭沟”)。
从卢氏县城北关经峰云到杜关的“老路”上,出城不远曾有“七里店”,现属于东明镇东坪村,东沙河从七里店流过,有水的地方适合植柳,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柳林”自然村,村子东西为高坡夹峙,颇为陡峭,修筑呼北高速,柳林上空便有了“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景观。每逢清晨或雨雪过后,柳林被薄雾笼罩,俨然笼着轻纱的梦。夏日,柳林下小酌,必是一件快事。
熊耳山在豫西三门峡有两座,一在陕州西李村乡,一在卢氏城西南横涧。陕州熊耳山以达摩圆寂徒留空厢(棺材)闻名,佛教为正宗;卢氏熊耳山以其神似而著称,道教为根本。卢氏熊耳山巍峨雄峻,冬日高寒清冷,积雪累月不消,颇为壮观,卢人有联状景“熊山不墨千秋画,洛水无弦万古琴”。其实,熊耳不仅可以赏雪,更是春夏时节观日出的好去处。
熊耳踞卢西南,铁岭镇卢东北,互为遥望,终不可遇。铁岭有古道,南接山城卢氏,北连灵宝阌乡,旧时道旁有驿站,名“函谷锁钥坊”。登及铁岭,举目远眺,远山如画,层峦叠嶂,云蒸霞蔚,气象非凡。若春日驾车登巅,一路槐花飘香,沁人心脾;全程步换景移,目不暇接。
四、诗文记载
铁岭云 熊山雪 西霞晚照迷古渡
东涧桥 南寺钟 柳林烟雾绕洞庭
1. 铁岭层云
铁岭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晴日登岭展望,只见山岗似云海,群峰如波涛,蜿蜒起伏,一望无际,犹如立足于海浪巅,令人飘飘欲仙。古诗赞之云:
九龙嘘气满,骤吐铁山云。远游横天出,洪炉著地熏。
作梯应有路,清溥正无垠。便待翻盆雨,三农望自殷。
——候肩复
群峰叠叠九龙来,官道绵连铁岭开。
叆叇烟岚横岫出,浮云嶂底结云台。
——刘宝麟
铁岭浮云变古今,登临此日快幽寻。
马头近傍生相并,熊耳遥连望转深。
直上干宵欣有路,等闲出游本无心。
崇朝一雨遍天下,泰贷应同用作霖。
——郭光澍
2. 熊山积雪
熊山即熊耳岭,位于县城南四十公里处,系熊耳山脉在卢氏境内主峰。矗立于群山之中,高险挺拔,山上山下,气候迥异,峰顶背阴处,积雪至夏日而不消融,故为县内八景之一。古诗云:
熊峰南望迩,一片晃堆银。宿忆岷江岸,今行洛水滨。
玉山仍向客,雪岭故迎人。不道松州远,如兹睹更真。
——候肩复
突兀凌宵一笃盘,丹梯万丈耸高攀。
春来雪色犹凝白,认作梅花庚岭看。
——刘宝麟
熊山路曲绕羊肠,皎洁明添积雪光。
突兀峰尖成玉琢,回环嶂叠尽银装。
暝烟互映斜阳外,冻瀑相望古洛旁。
最喜冲寒梅遍放,几番扑鼻送清香。
——郭光澍
3、西霞晚照
县城西十公里的涧北村东侧,沙河出口处,两山对峙,峡谷幽深,犹如石门中开,每当日掩西山,别处已无阳光,唯此山口尚有一束阳光穿过,照射到县城南一村庄背后的山坡上,故此村名“照村”,此景名“西霞晚照”。古时西关有一“观霞阁”,今已无存。诗云:
向晚郭西道,天高飞暮霞。赤城千锦障,绿野万人家。
春日河边草,秋风岭上花。只疑藤阁近,孤骛一翎斜。
——候肩复
殷红矗落蔚蓝天,斜照西峰翠霭连。
羡煞宣城诗句好,晚霞如绮想当年。
——刘宝麟
壁立西峰直接天,余霞散绮夕阳前。
晴烘郭外诗情角,轩举林隈画本传。
片片红飞云共卷 ,迢迢碧落月争妍。
翻疑阁与腾王近,孤骛齐飞破暝烟。
——郭光澍
4、高村古渡
位于城东三里处,因与高村毗邻,且历史悠久,故名“高村古渡”,旧志载曰“永济津”。此处为洛河在县内的主要渡口,行人络绎不绝,古时一叶扁舟,往返横渡。接客送货,朝暮不息。两岸杨柳成荫,与远山近水相映,构成一幅青山秀水的绮丽画卷,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尤其春光秋色,更加令人悦目。每当河水暴涨,浊浪排空而来,另有一番奇险景象,清人有诗赞之:
烟村刚负郭,城外即东皋。近水绸寥密,邻山结构牢。
门前横古渡,树底倚轻舟。清洛任消长,曾无巾岸劳。
——候肩复
洛岸村高欲接城,柴扉竹阁俯沙汀。
涧头古渡涛声急,飞棹横流一叶轻。
——刘宝麟
河窄峰环势若吞,依依杨柳拥高村。
舟掀一叶临流驶,水涨三稿带岸奔。
估客讵曾闲白昼,归人生怕近黄昏。
唤声不往争先济,孰与同心问洛源。
——郭光澍
建国后,卢氏人民于1960年在此建成洛河大桥,长虹卧波,古渡新颜,“一水相隔眼望穿”的局面至此结束。
5、东涧瀍桥
位于县城东门外东沙河与东街交叉口。古时城东门谓之“文华门”,护城瀍河上此处架有木板吊桥。桥下水清见底,行人往来于桥上,身影倒映于水中。东北有虢台行宫,东过涧河有一座万寿宫(后人称蛮子庙),古柏苍翠,风景宜人,故被誉为卢氏八景之一。清人有诗赞之:
我行经此涧,川水亦悠哉。
派绕银淙去,源从铁岭来。
烟收诸壑敛,日射众岩开。
咫尺瀍桥路,东关傍虢台。
——候肩复
山城东望水潆洄,瀍涧长流两岸开。
隐约断虹浮镜面,游人不待问津来。
——刘宝麟
东望弥漫荡客眸,涧瀍二水若急流。
孤帆缥渺疑成幻,夹镜空明并作秋。
征雁远随堪策马,长虹倒卧不惊鸥。
当年营洛曾经否,我欲闲将旧册搜。
——郭光澍
6、南寺晓钟
位于县城东南今洛河大桥南端。旧有兴国寺,建于唐宋时期,处洛水南岸高台上,与县城遥遥相对,后有文山相衬。寺内殿宇雄伟,古柏苍翠挺拔,寺西侧有一钟楼,上悬一大铁钟,口阔四五尺,高六七尺,每日昼夜均有和尚撞钟报时,其声嗡然,余韵颤动悠扬,可闻十余公里,每当晨曦微露,薄雾罩寺之时,洛水两岸,万籁尚寂,洪钟忽鸣声荡漾于县川,人们闻声而起,开始一天的劳作。古诗云:
风尘何处学逃禅,绀宇深深别有天。
万籁无闻山日落,数声清响出云边。
——刘宝麟
古寺依山起。高临洛水边。远流千派接,近岭两峰连。
玉磐当宵寂,金钟向晓传。花宫朝望处,几缕石楼烟。
——候肩复
古寺山南信绝尘,梵音阒寂夜将晨。
不闻鸡唱荒村远,忽送鲸铿福地邻。
清响一声先众籁,高眠几辈悟前因。
我身自愧无仙骨,俗吏襟期在化民。
——郭光澍
7、柳林烟雾
在县城东北三公里许的东沙河两岸,该处土地肥沃,旧时柳林丛密,每当清晨,前后数里炊烟袅袅,与晨雾交融一起,形成浓厚的烟雾,恰似千丈云锦,笼罩于柳林上空,蔚为大观。古诗云:
浓荫萦烟雾,西河树满濆。岁光初尽转,春色已平分。
燕羽枝头见,莺声叶内闻。余霞尚成绮,晚日映纷纷。
——候肩复
西林烟景数行春,岸柳重重翠色匀,
无限浓荫笼雾密,一湾流水洒轻尘。
——刘宝麟
满林雾锁并烟缫,簇簇门扉五柳陶。
百丈游丝联不断,千条密荫护真牢。
添来盖翠云容湿,漏出轮日红影高。
路曲遥通幽径接,听骊载酒兴偏豪。
——郭光澍
8、洞庭明月
县城西北二公里处的洞清沟,古名“洞庭沟”,相传沟谷有一洞庭湖,湖北岸有一高大的月亮树,每月望日之夜,风平浪静之际,站在洛河南岸的照村岭远眺,可看到挺拔的月亮树倒映在湖中,树稍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古诗赞之云:
仿佛神仙界,澄潭涌碧流。光沉湖口月,魄落洞庭秋。
水底珠胎合,波涧玉镜浮。昔人遗化迹,此地是丹邱。
——候肩复
石罅中开止水汀,依稀天外落空青。
寒潭似有骊龙卧,皎皎珠光满洞庭。
——刘宝麟
洞庭极目色晶莹,明月谁云海上生?
不比桃源仙路隔,应知桂窟异香盈。
一轮皓魄当空转,百尺寒潭澈底清。
此地虽非邻楚粤,望湖也合酒杯倾。
——郭光澍
五、参考文献
①卢氏县志
②读古县志有感之“卢氏古八景”(文:汝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