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老区
一、综述
卢氏老区,即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古称莘川,史载为“卢敖得道之乡、扁鹊降升之地”,两千多年县名未改、城址未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双千年古县”之一。
卢氏县是河南省13个老苏区县之一,也是豫西地区唯一的革命老苏区县,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东部核心区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的“豫”主要指的就是卢氏县。卢氏县辖19个乡镇,其中革命老区乡(镇)14个。目前全县共有69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于2008年申报成为二类革命老区县。2024年10月正式加入“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并与部分长征沿线城市签订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近年来,卢氏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省内属一流”的红色名县和全民抗战模范、军民鱼水情深的著名老区,持续提升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助力现代化卢氏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历史沿革
卢氏县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卢氏是新思想传播的红色摇篮;土地革命时期,卢氏是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热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抗日战争时期,卢氏是河南抗日救亡的后方基地;解放战争时期,卢氏是李先念率领“中原突围”的落脚地和桥头堡。
1.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卢氏县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蒋介石妄图用“铁桶阵”将红二十五军围剿在此。危急时刻,小货郎陈廷贤挺身而出为红军带路,帮助红军突出卢氏重围。红二十五军战史用三百余字的篇幅记录这一英勇壮举,陈廷贤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此后,红二十五军及其七十四师在卢氏这片土地上创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多个县、区、乡、村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人口近50万。红军在这里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贫苦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也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
卢氏县作为通往重庆的交通要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洛阳师范学院等学校迁到卢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民众的抗日意识被广泛唤醒。中共卢氏县委成立后,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武装,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部分国民政府河南省直机关也曾迁到卢氏,这里成为重要的抗战基地。1944年5月13日,日军组成“卢氏挺进队”进犯卢氏,20日占领卢氏县城。日军进城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见房就烧、见人就杀,许多房舍化为灰烬,大量平民惨遭杀害,制造了“卢氏惨案”。但卢氏人民并没有被日军的暴行吓倒,他们奋起反抗,在石大山等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军,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
3.解放战争时期
中原突围后,李先念司令员率部来到卢氏,创建豫鄂陕根据地。毛泽东曾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陈谢兵团的电令中提到陈谢兵团主力“相机改取鲁山、南召县城后,迅即转至卢氏、嵩县、伊阳、鲁山、南召、内乡六县交界,即伏牛山地区纵横二百里内外,展开乡村工作,剿灭民团、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创造该纵后方。”之后,陈谢兵团进军豫西,以卢氏县为中心的第四军分区迅猛发展。卢氏军民为了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经过多次战斗,如三打抱犊寨,根除了百年匪患,最终实现了卢氏县全境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老区申报历程
卢氏县的革命老区申报之路颇为坎坷。早在1954年、1979年及1986年,卢氏县先后三次申报革命老区,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1993年和1994年,卢氏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向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卢氏县应划为革命老区的请示”。
1994年9月24日,河南省政府研究同意,并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备案,河南省民政厅“豫民农字(1994)第12号”文件正式批复将卢氏县官坡、狮子坪、五里川、双槐树、瓦窑沟、朱阳关、汤河、徐家湾、磨沟口、潘河、木桐、横涧12个乡列为革命老区乡。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面,为卢氏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荣耀。
2008年,河南省民政厅发文将卢氏县范里镇、文峪乡2个乡镇补划为革命老区乡(镇)。至此,卢氏县共有革命老区乡(镇)14个,占全县19个乡镇的74%。卢氏县也因此成为二类革命老区县,享受到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诸多倾斜支持。
回望卢氏县的革命老区申报之路,虽然坎坷曲折,但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让这片热土上的红色记忆得以永载史册。如今,革命老区已成为卢氏县的政治优势和红色品牌。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卢氏老区人民不断砥砺前行。
四、红色文化
1.各乡镇革命遗址遗迹
五里川镇
曹靖华故居(1865年)
五里川苏维埃政权旧址(1935年)
中共卢嵩县委县政府旧址(1946年)
李先念住地旧址(1946年)
李子坪剿匪指挥部旧址(1949年)
五里川革命根据地纪念碑(1996年)
河南村曹靖华父子陵墓(2022年)
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流亡河南村办校旧址(1945年)
教泽碑与尊师亭(1986年)
朱阳关镇
岭东红二十五军号房子纪念地(1934年)
朱阳关苏维埃政权遗址(1935年)
卢指导员墓(1947年)
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旧址(警示教育基地)(1945年)
官坡镇
红三军战斗纪念地(1932年)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1934年)
铁锁关革命纪念地(1934年)
红二十五军手枪连驻地暨借粮借盐处旧址(1934年)
徐海东养伤处(1934年)
“北上抗日”宣传标语(1934年)
中共卢洛县委、县民主政府旧址(1946年)
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和行署驻地旧址(1946年)
狮子坪乡
刘家花屋县级苏维埃政府旧址(1935年)
红七十四师后方医院遗址(1935年)
毛河新四军洞(1947年)
双槐树乡
双槐树苏维埃政权遗址(1935年)
汤河乡
鹞子垭红军哨所(1934年)
徐家湾乡
大红窑战斗纪念地(1947年)
双龙湾镇
红军龙驹战斗纪念碑(1932年)
河东红二十五军宿营地(1934年)
红二十五军书写歌谣纪念地(1934年)
横涧乡
红三军军部旧址(1932年)
红二十五军露营处(望云庵)(1934年)
千佛窑抗日宣传标语(1938年)
中共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1939年)
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五十八团团部旧址(1946年)
下柳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1953年)
中阿友好人民公社旧址(1958年)
横涧毛泽东塑像(1968年)
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亭(1996年)
卢氏县抗洪纪念碑(2020年)
东明镇
卢氏县农民反军阀斗争指挥部旧址(1923年)
洛阳师范学院抗战时期卢氏办学旧址(1938年)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飞机场遗址(1938年)
孟南碉堡旧址(1939年)
城关镇
“四友食堂”中共卢氏地下党联络点遗址(1940年)
解放卢氏城纪念地(1947年)
中共卢氏县委党校旧址(1948年)
一二五师师部旧址(1949年)
中共卢氏县委机关驻址(1957年)
陈廷贤墓(1984年)
卢氏县烈士陵园(虢台庙)(2015年)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8年)
日军侵卢罪行遗址(1944年)
文峪乡
水峪河红军标语——“殺上前去”(1934年)
皮皮岭红二十五军抵卢纪念碑(1996年)
姬家岭红二十五军入卢陕油盐小道纪念碑(2018年)
海东希望小学(1999年)
范里镇
范里镇革命烈士纪念塔(1951年)
东寨大队大食堂旧址(1958年)
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十七师起义里铺指挥部旧址(1945年)
沙河乡
沙河战斗纪念地(1946年)
木桐乡
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1947年)
木桐区游击大队驻地旧址(1947年)
木桐乡革命烈士纪念碑(2003年)
潘河乡
革命烈士姚雪涛牺牲纪念地(1947年)
杜关镇
荆彰苏维埃政权旧址(1935年)
杜关战斗遗址(1946年)
官道口镇
石大山战役遗址(纪念馆)(1945年)
2.重点打造的革命纪念场馆
(1)红二十五军长征展陈馆:位于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距县城69.5公里。该馆详细介绍和展陈了红二十五军诞生、发展、长征等重要历史过程,展现了红二十五军伟大的历史功绩。与该馆毗邻的卢氏县红色教育培训学院,是一个集饮食、住宿和拓展训练于一体的教学基地。卢氏兰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于2006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改造提升,2021年11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2)靖华故里陈列馆:靖华故里陈列馆是我县首家高标准建设的人文教育纪念馆,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该馆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一代宗师”曹靖华投身革命事业、父亲曹植甫一生致力山区教育、靖华文化传承三大板块为内容,集中展示了曹靖华父子的传奇一生。
(3)曹靖华故居:位于五里川镇河南村,是一所两进院落,坐南朝北,共16 间房屋,是一所典型的豫西民居。2006年1月,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对故居进行修葺并提升了周边环境。2021 年布展曹植甫、曹靖华、曹彭龄祖孙三代家风家教照片100 余幅。同年,被命名为三门峡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4)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起义里铺指挥部旧址:位于卢氏县范里镇里铺村,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是杨虎城十七路军旧部改编的抗日部队。馆内展示了里铺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著名人物的事迹,内容详细真实,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窗口。1945年7月18日的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十七师起义,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亲自决策,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国民党军队投诚人民军队怀抱的第一次起义,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开启了解放战争时期188万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和平改编为人民军队的新征程。
(5)姚雪涛烈士陈列馆:位于卢氏县沙河乡留书村,
1947年9月,卢氏县城首次解放后,姚雪涛以县委副书记的身份带工作组赴潘河、沙河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1月3日,国民党新一师突然扑向沙河一带,年仅26岁的姚雪涛在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倒在沙坡上,为卢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6)卢氏县烈士陵园:位于卢氏县城关镇石桥村虢台庙。总占地面积52亩,按照“一面旗帜、两条主线、六个故事”规划设计。陵园内建有纪念广场、主题雕塑、浮雕墙、停车场以及配套办公用房。每年可接待10万人次开展参观、研学、纪念、教育等活动。陵园内建造墓塚600座,主要安葬在解放卢氏战斗、保卫卢氏战斗、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目前,卢氏县烈士陵园已成为豫西地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7)洛阳师范学院抗战时期卢氏办学旧址:位于卢氏县东明镇涧北村。1938年11月至1946年1月,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院为防日军轰炸迁驻卢氏县,洛阳师范在卢氏办学期间,涧北村百姓为学校师生提供房舍,援助棉粮等。
(8)石大山战役遗址: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石大山村的石大山上。1986年10 月,被卢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卢氏县文物保护单位。卢氏县老促会和官道口镇政府于2020年利用石大山村委办公楼,建成了石大山抗日战役纪念馆,该馆详细介绍了石大山战役等内容,成为一个集“红色、绿色、乡愁”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
3.红色研学教育基地
(1)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位于卢氏县双龙湾镇龙驹村,距卢氏县城20 公里,是一家集党性教育、农耕体验、军事化拓展训练、青少年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实践基地,也是目前卢氏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于2019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400余亩,由红色教育展馆、卢氏特色农产品展厅、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体验园、拓展训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学术报告厅、垂钓摄影基地、电商等多个功能区组成。配套建设了党建室、会议室、大型宴会厅、沉浸式演绎厅、自驾营地、商务标间、学生宿舍等设施。二楼红色文化展馆内包含2个展厅4个展块,分别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卢氏发展史、将星闪耀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等内容。
(2)龙首山庄红色教育体验基地:龙首山庄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位于卢氏县瓦窑沟乡耿店村,距离县城 60 公里。该馆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占地11000 余平方米。龙首山庄始建于2014年,是该县最早从事乡村旅游开发、民俗物品收藏展示业务的民宿私营企业。2019年8月,开始筹建红色教育展室。基地现有民俗物品博物馆、红色教育展览馆、红色教育大讲堂、山水闲舍民宿、革命长征步道等场所,拥有1万余件民俗藏品、1万余件红色藏品,可接待 200余人食宿。2020年,龙首山庄被中共卢氏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确定为卢氏县第一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被卢氏县文广旅局授予“卢氏县红二十五军长征驿站”。2021年,龙首山庄被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办公室授予三门峡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单位。
4.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位于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
2021年11月被确立为省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2)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位于卢氏县木桐乡木桐村,2021年11月被确立为省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3)教泽碑尊师亭: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2000年12月被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4)卢氏县烈士陵园:位于卢氏县城关镇,2018年6月被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5)洛阳师范学院抗战时期办学旧址:位于卢氏县东明镇涧北村,2023年7月被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6)石大山抗日战役展厅: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2023年7月被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7)中共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位于卢氏县横涧乡营子村,2021年5月被确立为县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5.红色人物
陈廷贤:陈廷贤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却在此遭遇了蒋介石的重兵包围。危急时刻,小货郎陈廷贤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在他的帮助下,红二十五军沿着深山峡谷连续行军四天三夜,巧过县城、击破龙驹寨、冲破铁锁关,利用“蚰蜒小道”冲出包围圈,绝境逢生,化险为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组织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书中用三百余字篇幅描述了陈廷贤带领红军突出重围、胜利入陕的英雄事迹。陈廷贤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被载入军史,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熊松柏:熊松柏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曾任中共卢灵洛工委书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熊松柏担任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二旅六团三营九连指导员兼连长。部队转战豫西创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其所在部队扩建为独立营,他担任营长。1947年2月21日,中共卢灵洛(南)工作委员会成立,熊松柏担任工委书记,带领队伍在卢氏、灵宝、洛南等县边境地区坚持游击斗争,所带队伍被称为“熊营”。1949年9月,熊松柏重返豫西协助剿匪,并帮助群众建立供销合作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武汉市工作,曾7次回访卢氏老区,1992年冬逝世。
姚雪涛:姚雪涛1936年考入太原友仁中学,年底加入“牺盟会”。“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陈谢大军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他主动带头随军过河,9月10日卢氏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共卢氏县委副书记。为巩固新生政权,姚雪涛带工作队到沙河、潘河、木桐一带开辟工作,深入农家,成立农会、民兵等组织。1947年11月3日,在沙河一带遭遇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中腹部受伤,为不拖累战友,他忍痛阻击敌人,掩护战友撤退,后因伤势过重,被反动分子用石头砸死,年仅26岁。
五、宣传报道
截至2024年12月,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卢氏县红色资源保护运用相关新闻报道共计60余篇,其中国家级主流媒体3篇,省级主流媒体15篇,市级主流媒体30余篇,学习强国平台13篇。
国家级主流媒体:
2024年8月21日《学习时报》4版头题刊发文字图片新闻《河南省卢氏县: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6版刊发《布衣英雄》;
2024年10月2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3版刊发《深挖本地红色资源 建强廉洁文化宣传矩阵》。
省级主流媒体:
2024年4月27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卢氏:红绿融合产业旺》;
2024年7月27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河南卢氏:打卡“红色莘川”,追寻红色记忆》;
2024年8月21日顶端新闻客户端转发《三门峡卢氏县: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2024年10月4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河南卢氏县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坚定理想信念 崇尚廉洁自律》;
2024年10月12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燃!河南卢氏成功“加盟”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
2024年11月6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发布视频《一张借条背后的鱼水情——记者带你重走长征路Vlog9》;
2024年11月7日《河南日报》2版刊发《一双草鞋与一张借条》;
2024年11月10日《河南日报》3版刊发《为红军带路的货郎》;
2024年12月14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发布《公祭日缅怀先烈 新长征学子前行》;
2024年12月30日顶端新闻客户端刊发《传承红色基因,豫西边陲“兰草”花开》;
2024年10月10日《河南经济报》2版刊发《运用红色资源 坚定理想信念》。
市级主流媒体:
2024年4月17日《三门峡日报》3版刊发《卢氏县范里镇:以“红”带“绿” 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4年5月7日《三门峡日报》2版刊发《发展绿色产业盘活红色资源 卢氏县:“红绿”融合 产业兴旺》;
2024年7月2日《三门峡日报》6版刊发《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主题画作登上珠峰》;
2024年10月10日《三门峡日报》7版刊发《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2024年12月13日《三门峡日报》7版刊发《卢氏县:红色资源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版
②《卢氏县革命遗址通览》
③《红色卢氏解说》
④“清清卢氏”“新世说新语”平台